鹅鹅鹅作者是谁写的哪个朝代(骆宾王七岁写下千古诗篇)

时间:2023-09-30 09:53:35 点击量:9008 作者:朱彦郡
《咏鹅》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骆宾王(约619—约687年),字观光,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唐代大臣、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

《咏鹅》

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骆宾王(约619—约687年) ,字观光,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唐代大臣、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

骆宾王出身寒微,少有才名。永徽年间,成为道王李元庆文学、武功主簿,迁长安主簿。

仪凤三年(678年),担任侍御史,因事下狱,遇赦而出。调露二年(680年),出任临海县丞,坐事免官。

光宅元年(684),跟随英国公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撰写《讨武曌檄》

徐敬业败亡后,下落不明,或说被乱军所杀,或说遁入了空门。

不过,虽说骆宾王一生写了不少诗,但意外的是,这些诗中最为人所熟悉的竟然是其七岁所作的《咏鹅》。

那么,这首儿童诗好处何在?它何以能够在唐诗中占有一席地位,又流传至今呢?

一般人往往会拈出后两句,认为它对仗得好,色彩字用得好。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其实,后两句的好,只是初级水平的好。因为它更多的是运用技巧的结果。

对仗的基本技巧是什么呢?是增字法

先写“白毛”,对上“红掌”;

再加“绿水”,对上“清波”;

上句添动词“浮”,下句对上一个“拨”。

旧时代私塾先生教学生对课,就教这个技巧。这两句在声律上(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也过得去。

其中“浮”“拨”两个动词尤其妙,很到位,不能替换。

对一个七岁孩子来说,能对到这样子,也难能可贵。

然而,这首诗最奇特的,还是前面两句: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给人的第一个感觉是不整齐。如果遇到自以为是的老师或家长,可能会给他改得整齐一些,可能改成:“湖中一只鹅,曲项向天歌”,可能还很得意。

然而,这样做是整齐了,但它原来所具有的童趣和奇趣,就被破坏了。

何以这样说呢?因为原作前两句虽不整齐,却很天真,出口成章,纯乎天籁。

一改,那点儿天真、那点儿童趣、那点儿特色就没有了,很生动的句子,变得很落套、很老套,就把一个可爱的儿童,变成了一个小大人了。

此外,“曲项向天歌”这句,活画出鹅的长脖子和鹅叫的样子,而且纯凭观察灵感悟得,没有技巧成分,所以更好。

而“鹅鹅鹅”三字重复,也不能简成一个“鹅”字(像词中《十六字令》的首句),为什么呢?

因为这里不仅是在说家禽的名称,而且是在象声,也就是描摹它“曲项向天歌”的叫声(喔喔喔),这也是七岁孩子根据他的感觉的神来之笔。

这里的诗歌意象,就是诉诸听觉的有声音的意象,这首诗就是一首绘声绘色的诗。

首句改作一个“鹅”字,或改成“湖中一只鹅”,这首诗一下子就“哑”了,失去了它原来的生动性。

所以这首儿童诗在唐诗中占有一席地位,是有充足理由的。

这也表明,在诗化的社会氛围中,唐代儿童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时人没有乱改此诗,表明了唐代人普遍具有的鉴赏水平。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