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总兵相当于现代的什么官

时间:2023-09-29 16:53:38 点击量:4314 作者:苏昵曼
明朝总兵这一职位相当于现在的新疆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这些总兵中比较出名的如戚继光总兵在抗倭战争中屡建奇功,后来朝廷让他镇守蓟州、永平、山海等地,著有《练兵实纪》一部兵书,是明朝那个时代的著名军事专家。

我们中国古代的各类行政制度都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历史继承传统,就像是满清朝廷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沿袭了前面明朝的很多政治和军事制度,这就是经常在影视剧中听到的“清承明制”。

说起清朝总兵的历史来源,那就必须要追溯到前面明朝的相关军事制度。

中国历史上明朝时的那些名将,如俞大猷,戚继光、李景隆,李成梁,还包括被著名的督师袁崇焕所斩首的毛文龙,这些人都是明朝总兵职务。

当初明太祖朱元璋建国后建立独特的军事卫所制度,他设计的军队管理制度是从中央到地方的管辖秩序依次为中央五军都督府、省级都司、各地卫所。

他把在全国各地军事防卫设置成卫所镇守。

由于明朝设置的这些军事卫所大都分散驻扎在全国各地,中央朝廷为了方便管理他们,明朝皇帝又专门在各地方上设置了21个都司作为权利管辖机构。

职责是每个地方都司负责管理一定数量的卫所兵力,比如说陕西这个地方的都司就管辖陕西境内的33个卫所兵力,浙江的都司就管辖浙江境内的20个卫所兵力等等。

但是在朝廷的边疆地区,尤其是常常在北方与北元朝廷的残余势力发生战争,明朝皇帝为防备随时可能爆发的边界战争。

特意指派军队中有威望的将领出任统辖边关重兵的总兵和副总兵之职,皇帝这样做也是为了方便协调调动军队,总兵是中央委派镇守地方的高级武官。

明朝政府设置的21个都司,放到现在可以理解为明朝在各地驻守的21个军级编制单位。

其下属的每个卫所就相当于现在是一个师或旅、团的军队编制,卫所下属的每个千户所就相当于是现在军改后的一个合成营的兵力。

在千户所下面还设有百户所、总旗和小旗这样的军事编制,就相当于合成营下面的连、排、班一样的编制,你理解了吗?

地方都司总兵加卫所制度在明朝初期只是临时的应急措施,总兵一职也并无品级。如果战事发生,总兵申请皇帝的信印率兵出战,待战争结束后回朝向皇帝交还印符即可。

明朝中后期总兵一职渐渐成为边境上的朝廷派驻常任武官,就算是在稳定的内地不少地区也有设置总兵一职,慢慢的总兵一职就成为明朝军事系统中的常规编制。

那时候明朝总兵的权力是很大的,属于明朝的军队高级将领,就算全国加起来也不过二十人左右,用今天的话说,明朝总兵这一职位相当于现在的新疆军区司令员兼政委。

这些总兵中比较出名的如戚继光总兵在抗倭战争中屡建奇功,后来朝廷让他镇守蓟州、永平、山海等地,著有《练兵实纪》一部兵书,是明朝那个时代的著名军事专家。

清朝初期的军事力量,一个是满人的八旗军,一个是汉人的绿营军。从明朝沿袭来的总兵职务,就是汉人绿营军的军事长官。

绿营军的军官职务从高至低分别为提督、总兵、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千总及把总。里面的总兵为朝廷正二品,受上级提督的管辖。

这是因为提督与总兵的官职是汉人武官在清朝能出任的最高军队的职位。

清朝总兵与明朝总兵职务责任相似在战时要领兵与敌作战,保卫朝廷边疆的安宁与稳定。和平时期,要带兵操练,驻守边防。

据我了解清朝的时候皇帝在全国设置83个总兵的职位,其中水军的总兵13位,陆军的有70位。每个总兵手下的士兵人数,也是根据驻守地区的人数决定的。

一般的步兵总兵所辖一镇大概有7000人,差不多相当于今天的旅长、师长,当然也有的总兵手下只有3000千兵马,还有的只有2000人。

据说湘军统领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天国时,军帐中替曾国藩看门的,有的都挂着总兵的职务。

驻守边防的士兵大多是驻守地区年轻力壮的男子,因为边疆和内地每个地区的人口有密有疏,每个总兵手下士兵人数也有不少的差异。

清朝83个总兵要管理全国614个军营,总计约64万人的军队。

凡是能当上总兵的人,可以说也都不是等闲之辈,毕竟这个二品官职在清朝,全国2亿多人口就只有83个人。

清末袁世凯搞新政的时期,当时全国编练了36镇的新军,一镇新军最高长官为统制,品秩对照的就是总兵官衔。

后来辛亥运动,民国建立了,但是晚清的这套军事体制却延续了下来,国民党把军事单位镇改称师,这也就是今天军队建制中师长的历史来源了。

总结一下清朝总兵是武官职务,不加头衔的实职总兵为正二品,相当于现在的副军级,少将军衔,如果加提督衔的总兵则为从一品,是正军级或副大军区级,妥妥的握有实权的中将军衔。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