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服饰特点是什么(凉山彝族服饰的三种典型款式)

时间:2022-10-15 11:54:01 点击量:4619 作者:汪薇嘉
凉山彝族服饰的总体特征:顾头不顾脚。我们会发现,凉山彝族打扮中,头部、上半身总是最为光鲜亮丽的,越往下越简单,鞋子很普通,甚至可穿可不穿,打赤脚很正常。

凉山位于四川省西南部,生活着多个民族。

汉武帝元鼎六年时成为中原政权治下,明、清时朝廷实行改土归流,不愿服从的云南、四川各地的彝族纷纷迁移至此,使得凉山成了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

生活在此地的彝族人们保留了鲜明的民族特点,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多姿多彩的服饰。今天就向大家介绍一下。

一、凉山彝族服饰的三种典型款式

根据居住地的不同,凉山彝族分为日诺、什扎、所迪三支,服饰也略有不同。

1、日诺地区的款式:男子大裤脚

此地男子通常是这样打扮的:头上顶着英雄髻,上衣嵌绣饰花,花纹、色彩和女装区别不大,最大的特点是裤脚极其宽大,用料需要3米以上,脚上套着长祙或系着20厘米长的布带绑腿;

女子的打扮是:头上顶着多层瓦状长方形的青布头帕,生育后头帕换成荷叶形,头发编成辫子盘在头上,讲究点的还要在发丝中掺入青色的线,下着宽大的百褶裙。

2、什扎地区的款区:男子中裤脚

此地男子的打扮:头上的英雄髻呈竖笋状,略微偏右。还有一些头顶四周剃光,仅留头顶一撮长发,彝语称为“助尔”,汉语称为“天菩萨”。

此发在彝族传说中是魂灵所居之地,代表着尊严,别人不可触碰,触碰到有可能引起一场决斗。

上衣的绣花和女式一样,裤脚的宽度约为50-100厘米,饰有简单的纹路,腿上一般是白布绑腿,旧时代打赤脚;

女子的打扮:头上顶着绣花方帕,遮住额头,生育前可以有多种遮法,生育后换戴八角形夹层帕,如同一把小伞。

上衣袖口、领口都有精美的绣花,窄袖修身,下着百褶裙,色彩极为艳丽,随着年龄的增长趋于素净。

值得一提的是,什扎地区彝族的服饰是最为繁复多彩的。

3、所迪地区的款式:男子小裤脚

此地男子的打扮:与前面两地最大的不同在于,这里的男子大多不顶英雄髻,而是以青布缠头成交叉圈,比英雄髻小得多,也有一些留着“天菩萨”发髻。

上衣很短,不超过肚脐,袖子也很窄。裤裆比较宽大,但裤脚很小;

女子的打扮:头顶青布绣花巾,生育后换为竹架高额大盘帽,上身里衣前后两摆齐膝,外衣通身大花,宽袖短身,花纹比前两地的要粗犷豪放,百褶裙多用靛青色,较为简朴。

二、凉山彝族服饰的总体特征:顾头不顾脚

我们会发现,凉山彝族打扮中,头部、上半身总是最为光鲜亮丽的,越往下越简单,鞋子很普通,甚至可穿可不穿,打赤脚很正常。

这其实体现了凉山彝族“顾头不顾脚”的生活习惯和民族传统,“头”最尊贵,“脚”是全身最被忽视的。

上文提过的“英雄髻”就是最明显的证据。

“英雄髻”源自于“天菩萨”发髻,这种发式一开始是族中长老或地位崇高者的特殊标志。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棉、麻等物被广泛运用于家庭生活中,人们慢慢以棉、麻织成的头帕装饰头部,“天菩萨”显露不出来,有损威严。

有人灵机一动,在头帕上延伸出了一支挺拔的长髻,如同牛角或利箭,看着很神气,后来就被称为“英雄髻”,彝语称之为“助挺”。

耳饰对于凉山彝族来说很重要,男女皆佩。

大家都是三、四岁时就穿耳洞,只是男子单穿左耳,女子穿双耳。

男子的耳饰很有特点,一颗大的蜜腊珠为主,用青线上下串着数颗小珠,佩于左耳,长长的垂到肩部以下。年老后可换为银质耳环。

女子的耳饰非常精美,小时候戴圆环蚌壳,成年后戴蜜腊珠,中间串连着珊瑚珠或银珠,在阳光照射下发出绚丽的光芒,与精巧的头帕、华丽的衣饰搭配在一起,是一幅美丽的画像。

当然,到了现在,耳饰的种类太多了,不限于蜜腊。

上半身衣物中还有一样很显眼的单品:金斯万娜。俗称“披毡”,类似于披风,是凉山彝族男女老少必备之物,兼具实用性与观赏性。

各地款式有所区别:日诺地区多为白色,上下两边嵌青色或紫红色布片;什扎地区在下方悬挂有30-50厘米的须穗,四周镶青布,有绣花;所迪地区多为全白色或全青色。

“顾头不顾脚”,是因为头顶最引人注目,必须在乎,而脚藏在裤脚或裙子之下,别人看不到,不需要过多修饰。这是一种极为朴素、坦荡的价值观。

三、凉山彝族对于色彩的运用:以黑为尊,以黄为美

对于色彩,凉山彝族有自己的看法,以黑为尊,以黄为美,这两点在服饰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无论男女,服饰中必然有黑色。哪怕是白布为底的百褶裙,也要在裙边压上巴掌宽的黑边。族中长者或身份尊贵者,通常全身素黑,不加其它颜色。

黄、黑两色,是凉山彝族服饰中运用得最多的色彩。

“英雄髻”就是以黑色布料为主,再在末端装饰于黄色丝线,既尊又美;大家所戴的耳饰,蜜腊珠是黄色的,如果没有蜜蜡,也会以其它黄色的珠子替代。

红色对于凉山彝族来说只是点缀色,万万不可成为主色调;

蓝、白色布料多用于制作小女孩的童裙,长大后就要换为五彩百褶裙;

50岁以上一般换为素黑上衣,淡色裙帽;寿衣只用白、黑、蓝三色,忌红、黄色。

古时的彝族等级分明,黑彝是统治者,白彝是劳动者。

对“黄”的追求也令人咂舌,据说以前新娘出嫁时,往往禁食一段时间,就为了把脸蛋饿得蜡黄,好让宾客夸赞新娘肤色真美。

直到现在,“以黑为尊”依然是凉山彝族的传统,“以黄为美”可能已经随着时代的进程有所改变,但对美的追求之心古今皆同。

总之,凉山彝族的服饰很有特点,反映出了凉山彝族的审美意识、精神风貌和生活习惯,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