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小国寡民原文及翻译解释

时间:2023-09-25 15:54:05 点击量:8538 作者:苏雨航
原文是这样的: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关于“小国寡民”:

中国先秦时期有很多称为“经”的经典史籍,其中道德经是其中影响比较大的一部著作。

由于先秦时期大多数的著作都由绢帛和竹简承载,行文言简意赅,加之年代久远,现代人读起来就比较吃力了,看相关的白话文又有很多的版本,这就给人以不少的疑惑。

老子五千言说实话篇幅并不大,主要讲述的就是朴素的辩证思维,对事物运动变化的对立与统一上着墨甚多,比如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就是很典型的辩证思维,当然这句话大多数人理解起来都不费力。不过对“小国寡民”的解释,我倒有自己的一点认识。

原文是这样的: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第八十章这一段很多人都认为老子还是“道者反之动。” 追求一种原始生活的状态,有能省力省时的好东西不去用,让人民安土重迁,老死不相往来,就能达到‘道’的境界。

我觉得这样的解释没有什么问题,不过就整个五千言来讲,这样的话语有点过多了点。

我认为不能单独的就某项类比事件做具体的解释,老子罗列这么多的例子,终归还是要对其“道”进行立论。

“小国寡民”怎么看起来都是让人费解的,只能把它放到整个篇幅中去理解,才能接近老子的本意。

老子对“道”的论述只能说是一个哲学家典型的阐述方式,绝大多数哲学家在用现有的语言进行自身理念表达时,都会发现有“词穷”,“词不达意”的感觉。

老子的“道”其实不是我们想的“道”,只是没有更好的字眼来概括他的思想,强为之“道”。这个是我对“小国寡民”重新解释的理论基础。

好了,现在我要讲下我对“小国寡民”的认识,它是讲一个事物,包括自然界万事万物,自然也包括人类社会,它的生存周期是一定的,是有界限的。

都会有一个“生长壮老已”这么一个过程,不要以为人类多么伟大,对宇宙苍穹而言,人类连蝼蚁都不如。事物的一个发展周期是固定的,你若是前面进展得太快,后面的时限就会越短。

我们人类社会自从进入大工业化时代以后,科技与生产力发展可以用爆炸两个字来形容。

我们现在一年生产的产品,或者说一天生产的产品,可以超过工业化前一百年,一千年生产的产品,对自然的索取和破坏也是以指数级迭加的。

这个发展的同时,也为我们人类的毁灭埋下了种子,在两千年前的老子眼里,人是不可能胜天的,他虽然不能料到科技能有今天这样的进步。

但他也清楚地看到,要想让人类在地球上存续的时间更长一些,就需要用对自然破坏最小的“小国寡民”方式生存和发展。

我们可以试着想像一下,地球上越高级的生命,存在的时间是不是越短?

越是简单的单细胞生物,越是存续年限越长,这样理解的话,你自然会对“小国寡民”产生新的认识的。而且能进而对老子整个的哲学思想有一个更深的了解。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强梁者不得其死,好胜者必遇其敌。” “道”就是宇宙最原始,最本真的生存之道,是可以让一个具体事物存续更久的宇宙运动变化“规则”。

人类,也许真的需要停下来歇一歇,让我们的灵魂获得更安定的家园。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