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宋朝五国城是现在哪个城市(古代五国城位于哪里)

时间:2022-09-14 13:49:01 点击量:1665 作者:苏雨航
徽、钦二帝在韩州居住了约一年半左右,金太宗认为韩州之地仍不够安全,为了防止发生意外,又把他们迁移到更为偏远的地方,这新的地方便是松花江中游的胡里改路,亦称五国城,即今日的黑龙江依兰县城。

徽、钦二帝在韩州居住了约一年半左右,金太宗认为韩州之地仍不够安全,为了防止发生意外,又把他们迁移到更为偏远的地方。

这新的地方便是松花江中游的胡里改路,亦称五国城,即今日的黑龙江依兰县城。

此次迁移,先是走了一段旱路,即从韩州到乌惹寨。乌惹寨即《许亢宗奉使行程录》中的乌舍寨,“寨枕混同江湄”,混同江即今第二松花江,乌惹寨在今吉林农安县境内。

他们从这里舍路登舟,乘船经过了扶余(清代称伯都纳)。《啸亭杂录》称,旧传清代在伯都纳绰克托修筑城池时,发现了宋徽宗手绘的鹰轴,用紫檀木匣盛装,完好如新。

又获得古瓷数千,碑碣中录有宋徽宗晚年的日记。如果此说属实,似宋徽宗在伯都纳(扶余)有短暂的停留。

不过宋代的轴画能够保留到清代,在泥土中经六七百年不腐朽,画面真切可见,却令人难以相信。或是好事者附会徽、钦二帝途经伯都纳之事而编造的故事,以耸人听闻。

徽、钦二帝乘坐的舟船经嫩江江口入松花江,经今肇源、肇州、肇东、哈尔滨、呼兰、巴彦、宾县、木兰、通河、方正诸市县,才能够到达依兰五国城

在舟船进入松花江东行以后,金太宗又派都统习古乃将徽、钦二帝的舟船拦截,提出要减少徽、钦二帝的随行人员。

经过宋徽宗的再三恳求,才允许晋康郡王赵孝骞、义和郡王赵有奕等少数人留下来,最后只剩下徽、钦二帝直系的皇子、后妃、帝姬、驸马及少数陪同人员一起到达了五国城。

徽、钦二帝七月十五日离开韩州,九月二日到达五国城,途中走行了一个半月左右。

五国城又称五国头城,是辽代五国部中某一部之所在。地处牡丹江与松花江的汇合处,水路交通方便。金朝建立以后,在这里设立了胡里改路。

今为依兰县县城所在。这里四周环山,金代时陆路交通十分不便。将徽、钦二帝置于此处,他们是很难逃跑的。金太宗最后决定将徽、钦二帝迁置于五国城,即与此有关。

通塞州和韩州属于平原地区,适于耕种自给,五国城属于山区,山多地少,垦种相当困难,难以容纳很多的人口。金太宗要求徽、钦二帝尽量减少随行人员,可能与此有关。

实际上到达五国城的,只有140余人。其余的人,有一部分留在上京会宁府,大部分被安置在咸州(今辽宁开原县)和临潢(今内蒙古巴林左旗)等地。

五国城地处北纬46°,地势比较高,因而气候比较寒冷,在冬季是滴水成冰,松花江和牡丹江上多风,更是寒风凛冽,加剧了寒冷。

为了避寒,冬天人们多穿皮衣,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屋中,内设火炕以取暖。

这种半地穴式房屋出现很早,至今在当地偏僻的山区仍然可以见到,俗称“地窨子”。

在宋朝的南方人看来,这种半地穴式房屋有如土井一般,故而称徽、钦二帝在五国城“坐井观天”。钱彩编著的《说岳全传》,也采用了“坐井观天”的说法。

徽、钦二帝到达五国城以后,再没有离开这里。天会九年(1131)六月,金太宗曾派人“赐昏德公、重昏侯时服各两袭”,以示关怀。

最后,徽、钦二帝均病死于此,宋徽宗死于金太宗天会十三年(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四月,享年54岁。

《宋史》称绍兴三十一年五月,宋钦宗“崩问至”,则当死于绍兴三十一年(1161)五月以前,享年61岁。宋徽宗的郑皇后,也死于五国城。

只有宋徽宗的韦贤妃(即宋高宗赵构的生母),于金熙宗皇统二年(绍兴十二年,1142)回到了临安(今杭州),并将宋徽宗、郑皇后的梓宫(木棺)带回临安。

清朝人曹廷杰著《二圣墓说》,[13]称宁古塔西南沙兰站有大冢,俗呼二圣墓,即当为徽、钦二帝安葬之处。当地群众称张广才岭(塞齐窝稽岭)有古道,是宋朝人为奔丧所修。

被带回之徽、钦二帝的梓宫,只是空棺而已,其尸体仍在沙兰古冢中。如果确实如此,在宋代文献中何以不见记载?

曹廷杰对此“征信不疑”,实际上是误听了民间传说,并无事实根据,是不可以为信的。沙兰在渤海上京龙泉府之侧,如果确有大冢,应与渤海国有关,不会是“二圣墓”。

不过,“二圣墓”之说,反映出徽、钦二帝在当地老百姓中甚有影响,倒是耐人思考的问题。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